李若云继续介绍说:“开始的时候,我从清华的试验室里借到了一只能够测量土壤的温湿度计。那时候,观察空气的温湿度,观察土壤的温湿度,以及测量土壤的酸碱度,是我唯一的科学手段。
    不像现在,我购置了必须的仪器设备,许多还是我的大姐从法国给我采购回来的。
    有了这些设备,土壤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以及植株目前的营养状况、空气中的水分子密度以及氧粒子氮粒子的饱和度等等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你们现在看见的大棚面积五百六十平米,差点一亩。种植了百分之七十的铁皮石斛,另外百分之三十是霍山米斛,地面这一层是铁皮石斛,架上这一层是霍山米斛;那些树桩上长的,是我们模仿自然环境,种的铁皮石斛。这个大棚的产量,扣去成本,年利润在五万元左右。”
    “啊呀,”人们不禁一声惊叹,这还是在1984年,当时的万元户就令人向往了,李若云一个大棚种植就把他们抛得远远的了。
    解识路问:“这样的大棚你有几个?”
    “三个。”
    “效益这样好,你为啥不多发展几个?”
    “受条件限制呀?”
    “受什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