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便涉及到萧穗与他聊些人生近况,包括为什么能提前凑够这笔钱。
“军报稿费已结清,我的第一部战地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也被解防军文艺上刊载,已有出版社联系收录到相关短篇小说集。
另有此前创作电影剧本《心弦》,被母亲借机交由沪江电影制片厂采用,稿费也已到账。望日后再有机遇,互相砥砺。顺颂近祺,姊萧穗。”
顾骜看了,不由啧啧称奇。萧穗自从立了功、成了英雄之后,似乎一下子创作生涯就爆发了,写小说也可以出版,写剧本也有顶级制片厂买,竟然三四个月就赚了几千块钱。
编剧和作家,果然是这个时代的高收入者。那些靠死工资撑着的人,哪怕是100多块的八级工,一辈子都是赶不上的。
也难怪国家从80年开始就立法:稿费800块以上的要纳税……
不过从萧穗的信里,顾骜也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文艺出版市场的另一面:人的名声很重要,内容质量有时候反而并不是第一位的。
尤其是因为没有市场化竞争,片子和小说太少,有啥观众就要看啥,所以捧谁谁就红。
萧穗的剧本之所以能被制片厂用,并不一定是别人的水平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