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露,擦拭了一下眼泪。
很多人觉得港商对内地没有归属感,还老是拿“当时是我们需要钱,所以我们有求于港商,对方不可能那么客气”说事儿,觉得他们如此上赶着送钱见伟人不合理——这其实是刻板印象的一刀切。
任何群体都是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
首先,老一辈的港商,多数还是有点家国情怀,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尤其是明州系和汕州系又明显不一样。李家诚这些汕州系,地方注意稍微重些,至少觉得自己是“会说粤语的南方人”。而邵爵士、包船王这些明州系,则更侧重自己是“中国人”这个大概念。
因为沪江滩本来就是他们年轻时青春热血过的奋斗场所,是生意做到三十岁、倭寇入侵了,他们才背井离乡逃去香江。
同样的道理,在湾湾同胞身上也是适用的,第一辈逃过去住眷村的,当然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即使后世湾湾有些数典忘祖之辈,那也是本地化繁殖了好几代之后的事儿。如果因为这些人的言行就一刀切地敌视湾湾同胞,无疑会伤了眷村客们的感情。
中国人并不都是会功夫的,德国人也不都是严谨到刷牙杯摆放角度都不许错的,法国人也不都是会在课堂上舌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