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心中留的好印象,就全浪费了。
稍好一点的选择,就是念书念着念着,决定在商界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样的话,无非就是一个更成功版的潘石屹,以后历史书上的地位也不会如何崇高。
而最优解的选择,顾骜想到的,就是“秉笔直书、犯颜直谏”,然后因为得罪了恶势力,加上自己的施政主张得不到伸张,所以为了实验自己的理想理念,才愤而弃官。
这是最有逼格的。
就有点像汉末那些义士,比如陈宫,一开始当的是县令,但是因为抓到曹操后不想把曹操押到董卓那儿领功,所以选择了弃官不做,跟曹操一起图谋大事。时人对陈宫的气节评价,也接近了“义薄云天”。(虽然转头就看到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残杀吕伯奢一家,放弃了跟曹操,但这并不影响对陈宫人品气节的定性)。
比明朝那些犯颜直谏被廷杖打死的言官还有逼格。
而且顾骜是知道大致的历史的。
他知道,秦国纲虽然没错,而且海蓝那边的免税岛特区计划多半会实施,过程中对国家的贡献不少,被批条子的群体占便宜也不少。
顾骜可以站在一个没有操作性的制度楷模高度上,给别人挑挑错,指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