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比我们美国企业还要强,英特尔只是我拿来举例的标杆,事实上都不能代表目前的最强工艺,曰本人卖的东西,比他们的尖端潜力起码落后了五年!”
施瓦茨曼很快把这些不好的消息,回传给了彼得森和顾骜。
同时,也到詹姆斯.贝克那边备案了一下——之所以只是备案,是因为詹姆斯.贝克只是美国财长,理论上《广场协议》签署之后,后续外贸怎么发展,跟他不是直接关系。
但是,李根总统那儿,会根据后续的外贸、逆差赤字走势,来评估詹姆斯.贝克这一系列操作的有效性,相当于是一个总统考核财长的kpi指标。
其实,历史上原本詹姆斯.贝克的kpi并不是很好,因为《广场协议》实施之后,美日贸易逆差并没有一下子缩小。
在85年最后几个月和86年相当长一部分时间里,美国进口商的“削减进口规模”反应并没有那么快,买的日货几乎没变少,而单价却更贵了,所以美国人的贸易逆差更大了。
这种滞后反应,一直到1986年下半年,才渐渐扭转,到87年全年,才完全实现压低美国对日贸易逆差。
所以,《协议》生效后的最初几个月,詹姆斯.贝克依然是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