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手了,才知道哪儿哪儿不顺,都是水土不服,商业基础设施和信用环境太差了。我就随便举个例子吧,前两年在美国,看到美国人有商业供应商的黄页系统,有企业客户级别层面的电视购物招商,有邮购和样品寄送担保……
那时候乍一看真是热血沸腾,想回国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你想,光是咱吴越省,就有多少中小加工企业,想把产业分工更细,但有独门绝活的找不到需求,有需求的找不到能揽事儿的。要是跟美国人那样,有便于商业检索的黄页系统,那得多方便?
可一做才知道:国内首先没有xin yong qiǎ,也没有信用系统。企业间的非标谈判,又不是电话里讲得清楚的,涉及到图纸的,人家也不肯在初步接触阶段就寄蓝图对照,又没传真机……
总之是太超前了,困难一大堆。我觉得指望靠那些瞎胡混的事儿赚钱,几年内是没希望了,只能把招牌清汤寡水挂着。眼下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商业基础设施,而不是盲目学美国人搞交易方式上的创新,那些还太空中楼阁了。
这次,也是看顾哥你在推大哥大,触动了我痛定思 痛。我觉得吧,我那些设想,在国内也跟美国人一样普及传真机、企业信用之前,估计是不可能有大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