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吧!”
中国古代的钱庄,和后世的银行,只要是学过金融皮毛的人都会知道,这绝对是两码事。钱庄虽然可以开出银票或钱票,但是只是一种支出存纳的依据,却没有分文利息补偿,反而会让存户定期交纳利息,换而言之,这个时代的钱庄,其实更像后世银行中的一项专门业务,贵重物品保管,我只是帮你存放钱财,你还要给我保存费一样。
这其实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也造成了古代百姓,以及后世思 绪禁锢的农民,不信任银行,只信任自己。钱,存着不动,那就是一潭死水,只有流通,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银行,却是国家或个人公信力量,起到信贷与金融集资,从而又好又快的推动各业行的发展。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银行的模式,更适应中国古代的市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利息,也对百姓有着致使的诱惑力。在农耕时代,商业活动都是职业化的商贾进行操作,农民的收入来源,只有种地这一项收入。就算再微薄的利息,都百姓也是一种难得的利润。
冉明的打算其实不是为了单纯的方便商业发展,而是给天下所有的贫苦农民一个生存下去的保障。遇到灾荒之年,农民是最无助,为了活下去,他们只有卖田卖宅子卖儿女,这样也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