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的连署堂牒上署名。
“文明,当初这个处断是你敲定的。”杜黄裳说到。
听到这,郑絪脸色涨红,但执拗地不予答复。
先前,其他宰相的调子,给李锜定的罪是谋逆,是要株连到整个淮安王李神通后裔家族的,刚刚来政事堂的郑絪不同意,便直言“淮安王是开创我唐的功勋大臣,岂能落得如此结局,只罪李锜一房即可。”
结果这一直言不要紧,说来奇怪,杜黄裳、陆贽和韩洄,一致都同意郑絪的方案。
这时郑絪才明白,他们是有意等自己说这句话的。
也即是杀李锜全家,是四位宰相包括郑絪在内,都同意的。
这三位等于用李锜的脑袋,诱使郑絪给政事堂纳了“投名状”。
“我说那高三心那么好,推举我入政府里来原来如此”郑絪大悔也是大恨。
他在洞察了京师的局势后,知道宰相的南衙,和皇帝所处的北司,以后的裂痕怕是无法弥补了,“高三是在拉我下水”
最终无可奈何下,郑絪只能在文状上连署下自己的名字。
延英殿内,皇帝缓缓放下了奏状,声音缓和文弱地说看来看去,还是郑门郎的这个处置最为公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