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战略计划确定的造舰规划。
借着这个机会,赵禹大致介绍了造船厂的情况。
进入战时状态之后,造船厂几乎完全变了个样,不但是昼夜施工,连战舰的建造工序都做了调整。
和平时期,为了缩短工期与提高质量,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建造工作得尽量在船台上完成。
道理也很简单:船台是一个稳定平台,施工的环境比码头好得多。
为此,帝国的造船厂还开发出“预舾装”建造工艺。
只是,这会大幅度延长船台建造周期。
和平时期,特别是建造大型战舰,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和平时期建造的大型战舰不会太多,而且用来建造大型战舰的都是2万吨以上的船台,民用船只需要的一般是万吨以下的小型船台。
再说,大型造船厂几乎都由海军持股控制,冠有“海军”名称的造船厂全都以建造战舰为主。
说得简单一点,和平时期是僧多粥少,船台占用时间久一点也没问题。
战争时期,变成了僧少粥多,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
为了缩短船台建造周期,提高船台的利用效率,建造工艺就反了过来,能在舾装时进行的就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