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大师的坟墓在我们寺庙后院。”
这位老僧身材高瘦,目光清澈,很有几分得道高僧的模样,倒是与普通僧人不同。
倭国的僧人基本上都会娶妻生子,与华夏的火居道士差不多,在倭国历史上,最为风流的一群人中,就少不了僧侣的身影。
很多华夏人都说如今佛门的和尚脱了袈裟是色中饿鬼,穿上袈裟是得道高僧,其实这句话用在倭国僧人身上更为合适。
华夏好歹还有不少持戒甚严的律宗和尚,可是在倭国,想找到不近女色,不近酒肉的和尚,那可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不过面前这位老和尚就是凤毛麟角中的一员,他对郭大路说话,用的也是汉语普通话,可见他对哈文化极为用心。
在穿过极富有倭国特色的木制榫卯结构的神庙的大门后,又经过几道曲曲折折的走廊,郭大路夫妇来到了浅间寺的后院。
在这个后院里,立着几十座舍利塔,与少林寺后山的法塔极为相似,而在这些舍利塔群中,最为显眼的便是矗立在园地中间的一座富士山形状的石墓,墓前有石碑,石碑旁还有一尊铜像,正是野田宗次郎的模样。
年老的僧人将郭大路夫妇领到这座坟墓前,忽然落泪,对郭大路道:“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