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围带。
按照周淮安从地方官府残留图籍中找到的修缮记录,其周长最少有一万三千步,光是外围墙两丈六尺高,墙基亦有两丈六尺宽;上面遍是用作挡箭兼防雨水冲刷的竹棚,而看起来乌泱泱的一条条。
而在外墙下又有大片延伸开来的坊区,四面尚有连贯的六尺高胸墙为屏护;其中设有大小城门6道、门楼5座,更楼55座、楼梯34处,另有引水管道3条直通江中而不虞水源断绝;
而在围墙外更筑有一道丈半(5米)高、底部三丈(10米)宽、周长一万多步(7086米)的河堤,以保护整座城池及数千计的新建民居免受洪灾之袭。同样也对来自河上的攻击构成了某种居高临下的阻却。
因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后世大罗城的原址基础上被命名为“河内”,乃因其东瞰红河、北接西湖、西南临苏沥江得缘故。这也是古代越南猴子的一大特色,大量地名和区域称谓上都是努力山寨了中原王朝的地名,以示区别于周边的缅、泰、柬老之类蛮夷的小中华之风范;
这处河内由来亦是如此亦是,最早源自于战国时的黄河流域,与河东、河西并称“三河”的河内之地(黄河以北地区)。
看到这座由高骈在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