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南蛮书其实只完成了大部,既还未曾全面修订过也未真是刊定付印而流经传世;事实上他只有只有部分手抄的书稿,用来分别投献过包括已故的都护蔡袭、如今身任淮南节度使的高令公在內,屈指可数的数位故人充为军中参赞之用;怎么会又草贼中人对此如此的熟念。
再联系到对方的谈吐不俗而引章据典无所不通,举头投足间那种的自若气度和从容做态,也远异于大多数寒庶出身的士人;哪怕身处在鄙陋粗劣尘嚣飞扬的营造之间,也仿若居于高堂满座而直面诸多问对的坦然和城府若渊,还有言谈之中那种隐隐超然而上的格局和眼界。
突然想到此中种种细处之后,樊倬不由突然有些细思 恐极起来,而不敢再往下揣摩更多了;却又不禁在心中哀叹,自己莫不是已经卷入了某种天大的是非当中了。
毕竟,在据他所知的见闻当中,有时候朝廷和藩镇也并不完全是一般心思 的,而朝堂的不同派系之间亦是有所歧见和争议的;尤其是在对待这种地方贼寇的态度上,其实没少进行过明里暗中博弈和角力的范例。于是他们这些无奈夹在其间地方官属就最不好过了。
再加上对方以尚且不足而立之年,就得以统御一支严谨森然、井然有序的行阵军伍,而动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