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密斯-凡德罗四十三岁设计了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德国馆彻底贯彻了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只可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五个月后就被拆除了;但被拆除25年后被誉为大师杰作,巴塞罗那当地又在前两年重建了这座经典作品。
贝聿铭就更不用说,他先当了好多年建筑承包商,才开始涉足建筑设计领域,设计出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了。
千原凛人记得几乎每一位建筑大师的成名经过,在林楼这个年纪,已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青年建筑师确实少,但也不能说没有!可是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开创出适合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并拿出足以奠定该理论基础的成熟作品的,却没有一个!
无论是现代主义四大师也好,还是后一辈的建筑大师,他们或许在二十来岁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但能拿出完成度如此高的作品,起码也要到四十岁之后了。
也就格罗皮乌斯稍微年轻点,但他设计出模范工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