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给谁打高分,他就能说出一万种理由。
作文进行到结尾处,考生来参加高考了,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过去种种,原来他从未走出大山,他一直在山中。
看到这个结尾,郝可有一点明白为什么阅卷老师会给高分了,这个考生扣题能力很强,开头、中间、结尾都扣着山来写,而且他非常机智地没有正面写为什么父爱如山,只是把父爱呈现出来,再和山穿插在一起,剩下的就靠阅卷老师自己想象,就算考生是小学生文笔,词汇量十分有限,这篇作文写出来分数也不会低。
就是这个流水账式描写,这个奇怪的人生经历,总是让郝可想起某个人……
但是凌旭应该没有这么机智吧,这篇作文明明是从孩子的角度写的,凌旭不是说从他自己的角度写的吗?
结尾处,刘主任又写了洋洋洒洒一大篇评论,甚至在其中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村里的生活,对比到现在城市里孩子们幸福的童年,他的童年如何辛苦,这个考生的作文让他想到了那种质朴的生活,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笔,在现在应试教育之下的考生中已经很难见到了,因此刘主任给了这篇作文满分。
郝可心想,如果你真的推崇这种文笔,你就不该用这么大篇幅的抒情和过度解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