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在苦情剧学习强国 > 正文 第317页
天不亮就开始吊嗓子,能打会唱,您请我演戏是一定不会失望的!”
    乐景问:“你不是唱戏的吗?怎么会想要拍电影?”
    萧长乐叹了口气,眉目染上哀愁,“也不怕您笑话,我们徽戏如今式微,想赚钱的都去唱京剧了,现在班子里人丁零落,走的走,病的病,连一场《贵妃醉酒》都凑不齐人了。”
    清朝乾隆年间是徽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大徽班进京就是发生在乾隆和嘉庆年间。
    然,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
    徽汉两调合流,吸取昆曲、弋腔、秦腔的长处,形成新的剧种——京剧,一出现就迅速挤压了徽戏这个老前辈发展的市场,从此以后徽戏就彻底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徽戏差点成为绝唱。
    等到共和国在1951年进行普查时,当时在世的徽戏老艺人竟然只有72人。为了抢救和发展徽戏,同年5月,安徽省成立了第一个徽剧团——休宁县“群乐徽剧团”。
    而现代徽戏则就是在这最初的72个老艺人为基础发展延续下来的。
    乐景恍然:“所以你才想转行?”
    由梨园转向荧幕的跨度也不算大。毕竟中国的第一部 电影《定军山》拍的就是京剧。如今倒是有很多戏剧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