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应在看《乐府诗集》。
他从小就看遗音雅社留存的资料,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沈聆二十岁后撰写的,语气格外学术。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年纪更轻、心性稚嫩躁动的小沈聆。
一本没多少页的线装书,打开就能见到每一首诗后面或多或少的批注。
《景星》:甚好!
《箜篌谣》:知音难寻,贵在交心。
《战城南》:思及朝廷、政府愚昧无知,割地赔款,向列强低头,是我便要揭竿而起,学太平!
钟应看得笑出声,他不由自主去翻看了出版日期:民国十六年。
那时候的沈聆约莫十五十六,心怀赤忱,从这句话批注,都能感受到他藏在心底少年不知愁的快意恩仇。
钟应想了想,往后翻了翻。
只见《木兰辞》旁,少年人表露无遗的一腔热血——
“古有女儿替父从军,我堂堂男子只能躲于一室,抚弦奏琴,着实可气!”
钟应记得,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沈聆的小叔悄悄从军投共,他也闹着要去,被老太爷抓住了,好一顿家法伺候。
看这批注,钟应都能想象一个愁眉苦脸、满腔义愤的少年,闷闷不乐的关在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