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虽然是一株形将枯违的参天大树,但毕竞有近三百的根基,不会那么轻易的轰然倒下,想要取而代之,又谈何容易,而且自己己不在是当初那个执掌北洋,坐镇直隶的李中堂,甲午战争的失利,己让自己声望大跌,一度甚致被唾骂成为卖国贼,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冒然举旗独立,只是自寻死路,既使是有洋人的支持,也未必能够轻易成事,何况洋人都是无利不起早,自己真要是在洋人的帮助下成了事,还不知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因此没有万全的把握,绝不能够轻举妄动,更是连一风声都不能露出去。
而在来上海之前,李鸿章曾在香港停留了一天,与香港总督卜力进行了一次密谈,这次密谈连李经方都没有参与,只是从后来的一些迹像,李经方猜测应卜力是劝李鸿章在两广独立,实际上当时卜力是向李鸿章介绍一个人,名叫孙文,他的另一个名字更让人熟悉一些,就是孙中山。
其实李鸿章对孙中山并不陌生,早在甲午战争以前,孙中山就通过盛宣怀,向李鸿章上书,全书长达八千余言,建议清政府仿照西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不过当时的孙中山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因此李鸿章对孙中山的反应十分冷淡,并没有接见他。
而现在孙中山以经组建了兴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