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数人期待不已。
那年轻人盯着无数人的压力与视线,走到张越身前,微微拱手,作揖而拜,用着浓厚的鲁地口音道:“宁阳夏侯胜,见过侍中公……”
他抬起头,面无表情的看着张越,问道:“侍中国家大臣,社稷股肱,何故在此?”
“今日,本是诸子之会,侍中身为国家大臣,理当退避三舍,以显侍中重教礼文之心!”
在场诸子听着,都是点点头,纷纷附和:“夏侯公子所谓极是!”
“自董江都以来,显宦者不论书,论书者不仕宦……”
“侍中公虽然高才,也不能坏了规矩啊……”
这倒是一个事实。
自儒家独尊,便有了这样的风气。
治世者不会干预学术,立志于学术之路的人,也不会轻易参与政治。
董仲舒就一辈子都在治学。
其门徒弟子里,像吾丘寿王、吕步舒、殷忠这样的入仕高官,就鲜少在学术层面上发表意见。
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潜规则。
想要话语权,想要当领袖,就不能为国家政事官,不能参与主持具体事务。
因为,如是学术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