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诗经》已经讲得明明白白——夷狄是膺,荆舒是惩!
显而易见,当时的群雄,压根没打算和夷狄讲什么礼仪道德,也没空和他们罗里吧嗦。
砍就是了!
在这个过程里,肯接受诸夏文明,并且愿意为诸夏效力的夷狄,自是渐渐变成了诸夏之人。
而不愿意的……
那么就只能做两个选择。
人滚地留or留下人头。
特别是管仲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后,这尊王攘夷在数百年间成为了诸夏的普世价值。
因为假如不这么做的话,其他列国国君与贵族就不会买账。
所以,春秋五霸,无论是排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还是齐恒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都有一个最大公约数——都带着军队出门去砍过不服的夷狄,灭过那些夷狄犬戎之国,甚至远征几千里,打的夷狄满地找牙。
也只有干过这样的伟业的国君,才有资格和底气,召集诸侯,建立盟会,确定霸主地位。
才有资格号令天下,代表周天子治理九州。
攘夷,便是霸主们的通向称霸之路必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