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当即召集了身在同州的几名心腹商议此事,与秦晋的忧心忡忡不同,卢杞等人对此则纷纷叫好,甚至连杜甫都觉得,这些人的造反至少会让天子听到来自民间的声音,如果能就此揭露了杨国忠、边令诚等人的丑恶面目,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他们看来,一群逃民而已,就算让他们杀官造反,又能折腾出多大的风浪呢?
但在秦晋看来,麻烦绝不仅仅在造反的三万逃民。后世有一句话的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可以燎原的未必都是人之所愿的救苦救难之火。这把火即可以是正义之火,也可以是邪恶之火。
对眼下的大唐而言,三万逃民于关中造反,其影响之恶劣,恐怕仅次于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
秦晋相信,神武军,乃至于长安的禁军都可以轻松的消灭掉这三万逃民叛军。但是,其中所隐含的政治意义以及影响则更为深远。
这次造反,将更为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根基,动摇了李隆基的合法性。
本朝太宗曾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百姓就是载舟的水,现在连百姓都跟着安禄山之后造反,不正明了唐朝天子已经不得民心了吗?
秦晋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当李隆基听闻这次叛乱以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