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二十万叛军断粮。
因而,杜甫的能力之强、性格之坚韧已经毋庸置疑,他还有一点好处,就是甚少举荐官员。今日一反常态,也令秦晋大为好奇,能够得其一纸举荐信的究竟是什么人。当下,秦晋也顾不得吃喝,拆开了举荐信,待看清楚被举荐官员名字之时,不禁脱口道:
“原来是他!”
渤海郡人氏高适。
这还真是个小小的意外,想不到杜甫举荐的人竟是高适。对于高适其人,秦晋自小就已经熟读此人的诗句,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令多少不得志之人唏嘘感慨。
当高适出现在面前时,秦晋才发觉此人的无论从外貌抑或是内在的气质,都与诗人二字不搭边。
中等身材,旅途风霜之故,面目稍显黑瘦,双目微微下垂。
“阁下就是高仲武?”
仲武是高适的字。
“正是下吏!”
高适在长安之乱以前官至刑部侍郎,再听闻李隆基逃蜀的消息以后,便也一路追了过去。后来,他又和房琯等人一齐返回长安,但一直不得重用,便闲散了起来。如果不是走了杜甫的门路,此时恐怕还在蛰伏之中呢。
在见到高适以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