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了却一桩心事,李亨的心情舒畅了不少,话头一转就提起了他刚刚收入囊中的人才。
“崔卿可听说过渤海郡高适?”
崔涣眯起了眼睛,琢磨着这个名字,半晌后才悠然道:
“陛下所指,莫非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高仲武?”
李亨击掌笑道:
“看来此人诗名在外,连崔卿都有所耳闻。”
高适的律诗尤其以边塞为最,其高亢雄浑的风格也正迎合了时下文人的审美,因而当李亨第一次读到高适的诗文时,立即就被粗朴直白的文字所吸引了!相比之下,诗中多愁苦之意境的杜甫诗文则不被时人所喜。
赞了几句高适的诗文水准,李亨话锋一转,又问道:
“高适此人崔卿以为当得大任否?”
崔涣道:
“诗文可见才情胸襟,但究竟能否胜任有关职司,老臣也不敢妄下断语!”
对于崔涣的回答,李亨有些失望,但这是老成之言,在没有考校之下,怎么能通过诗文来断定一个人是否有经世致用之才呢?
“此人就在京中待诏,不如请崔卿考校一下!”
崔涣眉头隐隐一挑,宰相乃是代天子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