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接洽。
孰不知汪精卫派出的这个人竟是个双面人物,他一方面在日本人那里讨价还价、极力为汪精卫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却把每次汪精卫的授意以及与日本会谈的结果全都报告给了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对汪精卫这个一直不甘于寂寞的政治对手的动向,是掌握的一清二楚。
而不急于对汪精卫动手,一方面是由于汪精卫有着早年参加组建同盟会、并策划刺杀清王朝摄政王、被捕入狱后写下了“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流传诗句、以及后来起草孙中山遗嘱等特殊经历,在党内及民众间有很高声望,只要没有抓住汪精卫本人与日本联系叛变的直接证据,任何贸然行动都可被人怀疑是蒋介石为排除异己而编织的罪名。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想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待汪精卫有了实际的叛国行动之后,再出手以致命一击,彻底剪除这个多年的制肘。
而汪精卫却始终把推动与日本的和谈,作为自己与蒋介石路线的最大区别,如果抗战局面迅速崩溃、或者与日本和谈成功,在党羽和其他势力哄抬之下,他都能有机会以政治上和国家关系上的远见卓识取蒋而代之。
得知衡山军事会议仍没有放弃坚决抵抗的决心,并在军事上对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