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蛋脸,浓眉大眼,嘴巴也大得惊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但是感觉绘画技巧不如以后的娴熟,他们双脚上翘,或分手,或合手,虽然有凌空飞行的姿势,飞行的姿势显得有些笨拙感。身躯也略微显得直硬,尚不圆润,微弯,还有印度石雕飞天姿态的遗迹。我估计在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摹仿阶段,但是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朴拙。
而你们再过来看看这些具有北魏风格的飞天,就比之前有进步,虽然有些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自如优美,而你们再看,从西魏到隋代大约八0余年,就更有新的创新与突破了,此时期的敦煌飞天,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中西合璧,西为中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