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悦耳。其实这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洞的山风水声所造成的一种错觉罢了,并不是什么屈原灵魂显灵,读书洞西的响鼓岩上,有一圆形石台,传说楚庄王曾在此擂鼓督战,故名擂鼓台。屈原在家乡时,经常登临此台,吟诵自己的诗作,故又名吟诗台。我们一行人不紧不慢的从自带仙气的读书洞下来,沿响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见一新修复的屈原庙座落在山坡上。庙下有两股龙眼,如白练的泉水常年不断,潺潺流淌。此泉附近有三块水田,据传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称玉米三丘。这一传说由来已久。见诸于文字的有唐代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沈云:屈原被放逐后,吟诗耕田,每念及楚国命运,即忧心忡忡,伤感不止,原坠泪处,独产白米如玉。漫步玉米三丘时,可发现此地耕牛不穿鼻绳,耕地时却知道转弯,人称屈原神牛。相传屈原从楚国京城回家乡时,由侍者挑了7捆写尽民间疾苦的竹简,快到家门口时,捆竹简的绳子断了。老农一片热心,将牛鼻绳解下来送给他,从此这里的牛就不用鼻绳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从未改变。当然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神牛,只不过是屈原故乡的农民聪慧过人,驯化耕牛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却也反映了秭归人民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
我们并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