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有渲染法事情节,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并贯穿各项法事活动始终。而且听说武当道乐是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很有讲究,可分为韵腔和曲牌两大类。再根据演唱的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韵腔又分为阳调和阴调,曲牌分为正曲和耍曲。阳调,主要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应用于殿堂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
我在旁边无比肯定的对小飞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武当道教音乐,我们有缘一听,真是道行匪浅呀,运气不错,其实道教形成较早。东汉时,道教的《太平经》认为音乐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东晋时,《元始无量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种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这样,道教音乐就成了天神的语言,赋予了它神圣性,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念诵经文与音乐结合起来,相互陪衬、烘托,融为一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儒家礼法,制订斋醮仪式,逐步规范化。唐宋时,已初具规模。唐代时,宫廷音乐传到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