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雅·公刘》篇就记述了周朝祖先公刘,约在公元前15世纪,率领族人迁居陕西旬邑县,选址建城的经过。大意是:公刘登山察看地形,见山岗之南百泉流过,平坦可居。在这片平原上,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方寒流,南面远处朝山,有险可据。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山环水绕,水土完好,可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适宜耕作,凭险防守,是建都立邑的好地方。于是公刘就决定迁族人于此,为周族的繁荣昌盛奠定基础。
这是古人运用风水学说选址建城的早期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水学说与建筑理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增加许多神秘的色彩。例如把山形比作龙脉,把水势比作血脉,进而形成包括“龙、砂、穴、水、向”择址理论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北京、南京等大处落墨的邦国都鄙,还是平民百姓聚居的村落宅院都对选址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阆音浪,《说文》释曰:阆,门高也。其字的意和形与阆中的地势与水情构成了象形关系。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阆中,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载曰: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正如古书对其地名之来历所述,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