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算法的底层逻辑则是,利用量子叠加态表示多个数字, 再利用多个数字表示万事万物。
它们看着相似, 其实区别大了去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门电路开合, 只改变了一个值;量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量子自旋, 却同时改变了这个量子上叠加的n个值。
当它们进行连续操作, 前者的速度是1+1+1……,后者的速度却是n*n*n……
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单只这一点, 它所运行的算法就与电子计算机截然不同。
但在不确定算法出现之前,星际历史上的量子算法——或者说一切编程算法,在本质上, 都是确定算法。
即,遵循一个确定的逻辑, 进行确定的计算, 得到确定的解。
那个时候,星际科学家根本没有“不确定算法”的概念, 潜意识里就认为一切算法都是确定的——毕竟,如果不确定, 还怎么进行计算?
在确定算法的基础下, 机器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可解的。
机器人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填充数据库,不断地改写自己的算法, 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层构造……但只要这一切依旧遵循计算机原理,依旧用算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