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被执行纪律,一时间人心惶惶。
为什么塑料七厂竟然能发展到这一步?经过总结,结果让人目瞪口呆。
从19八3年“胡建厂长、经理研究会”上,55名厂长和经理向省府提交的《请给我们“松绑”》的联名******以来,国内向国企负责人放权一时蔚然成风。
向企业放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好政策也需要好人才才能执行的起来。用旧的任命体制遴选的企业负责人,脱离了旧的监督体制,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实现放权的初衷,更多的人则将企业交了学费。
当年联名的55名厂长和经理,十年后再看。企业不说起死回生,甚至还能继续经营的,十不存一。
塑料七厂的窝案原因很简单,就是企业放权之后的监督体制没有跟上。厂里职工开始的时候,也曾经三番五次向轻工局、向主管部门写信反应问题。然而不是信件泥牛入海,就是举报信反而辗转到了何奔的手里,要求他“自查自纠”。
久而久之,何奔和他一伙人,竟然成了塑料七厂的土皇帝。不说不敢,但绝大多数职工已经没有兴趣去反抗他的“统治”了。
说实话,反正企业再怎么糟糕,工人工资是一分钱都不会少。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