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翁叶铭说得有点不自信,张楠一听后,道:“你已经看出点名堂来了,同一批窑工画师,是写不出两种完全不同风格来的。在落款上乾隆多伪托款,老给后世的收藏者添乱,这个什么十全老人绝对是故意的!
不光仿宣德,还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应手,很多人看来是真伪难辨。其实就在底款书写上有很大不同:和明款相比,乾隆时的仿款显得相对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款豪放。还多用铁线篆书写,馆阁体,字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
翁叶铭不仅仅在仔细听,还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这完全就是不轻易外传的宝贵经验,他在潘家园听人闲聊时,听说过不少这个圈子里的一些陈俗旧规。
那些分辨器物真假的经验、绝活一般只父传子、师傅教徒弟,外人别想知道!
至于目前能够找到的考古杂志,里头根本就没说到真假辨识的问题:而且很多后世收藏杂志都还没出来呢。
更没有20多年后网络上那些什么人都能查到的资料,翁叶铭当然要仔细学。
“还有,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旧,如盘、碗、樽等许多器物,从康熙到宣统朝,款式、尺寸都从未改变过,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