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议了一个完整的系列计划。
第一步,剑走偏锋。
贞观初年,由于教育资源大部分掌握在门阀氏族手中,文官体系也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李世民做出的决策不符合他们的意愿,他们就进行抵制。
贞观2年,李世民为了提高朝廷运转的效率,决定裁撤一批无用官员,结果引起了文官集团的抵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贞观6年,李世民再次进行机构改革,结果引起了文官罢朝,整个朝政几乎陷于瘫痪。
李世民找借口,处死了一名官员,杀鸡儆猴,仍然无济于事。最终,李世民做出了重大让步,实行了散官制度,这才平息了事态。
散官就是朝廷将裁撤下来的官员,作为备用官员,只发基本工资,不担任朝廷中的职务,相当于体现提前退休。
这样,机构是精简了一些,可是,朝廷也因此背上了额外供养一大批散官的包袱。
而且,经过了这件事情,文官们对李世民更加警惕了,对于人才的控制也更加严密了。
李世民大力提倡科举,可是经过科举选拔的人才数量有限,每三年一次录取的进士不过二十几人,明经录取的也不过百余人。对于泱泱大唐来说,连杯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