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声称自己才是小笼汤包的发源地,比如南京、扬州、无锡和杭州。以我吃过的口感,南京、杭州以咸提香,上海、无锡以甜提鲜,镇江汤包汤汁嫌少了点,扬州的富春茶社的汤包虽说吃起来也柔软可口,只是体积稍大不够精致……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武汉的汤包,因其内馅放的皮冻多,感觉汤汁十分富裕,且汤包的口形似鲫鱼嘴,肉馅微露,只是难免觉得油味重了。至于名称,一般根据所选辅料命名。如“蟹黄汤包”或“虾仁汤包”“三大菌汤包”,等等。还有像淮扬的“文楼汤包”、成都的“龙眼包子”也均为精品。
正宗的小笼包,是一百多年前起源于他们那里南翔镇古猗园内。当年,南翔镇上的糕团店老板黄明贤经常挑着担子到古猗园内叫卖大肉馒头。后来竞争对手多了,精明的黄老板遂另辟蹊径,改成薄皮的大肉馒头,并想法子在肉馅里加进汤汁,由此制成了小笼汤包。他还规定,一斤湿粉要不多不少正好打出一百个包子皮,且每个汤包的皮上要捏出十四个褶。
有史可查,芜湖最早的小笼汤包,创始于一九五二年。当年同庆楼的蟹黄汤包极享盛名,为商家大户洽谈生意、招待亲朋的必备名点。同庆楼的汤包,皮薄而筋道,透光,夹一只,你能看得到包中汤汁在流动,轻轻一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