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黄油、人造黄油、猪油、白糖和肉都实行定量配给制度,连土豆(土豆!)都一度出现短缺。
英国人还没从一战的阴影中彻底走出,二战的炮声又动地而来。营养学家约翰?博伊德?奥尔告诉英国政府,只要给人民供应面包、脂肪(黄油或人造黄油)、土豆和燕麦,再加上足够的维生素A和C,就不会有饥荒的危险。
这一句话,以及相应的食物配给制度,统治了英国人的菜谱长达数十年。
政府开始教育民众,蔬菜要简单烹饪甚至生吃,才不会破坏宝贵的维生素。战前作为牲畜饲料的胡萝卜,被宣传为“有助于夜间视力”的健康食品。易碎而难以运输的鸡蛋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干燥提取的“鸡蛋粉”,食品部循循善诱:“你完全可以用它做一份热腾腾的鸡蛋饼,省下的钱还可以买罐美味的果酱配着吃!”
有人说,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大概是改变饮食习惯最有力的武器。英国菜在此前早已辉煌不再,经此一役,更是遭到沉重打击。
战后劳动力锐减,物资持续紧缺,1947年的冬天,英国先遭大雪,后遇洪水,八万吨土豆和七万英亩小麦都毁于水灾。食物配给制度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才逐渐松弛,但许多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