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杜奇想了想,却道:“具体的我没法说的太多,不过却听说过一个笑话,有一次联合国召开会议,华夏、美国和苏联的元首都坐车去会场,三辆车行驶到一个丁字路口,美国人朝左转,苏联人朝右转,司机请示后面的首长走哪条路,首长告诉他,打右灯,朝左转!”
金镛听完之后也忍不住面带微笑,心里细细琢磨,心中却十分严肃。
《明报》在60年代曾开辟“北望神 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华夏的消息,满足香港人对华夏一无所知的需求,从此《明报》便以“言论独..立”的形象成为报道华夏消息的权威。
尽管《明报》与金镛在有关华夏问题上的立场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进入八十年代《明报》已经发展成为一份拥有读力报格的知识分子报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明报》的社论一直对香港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备受港英当局关注,甚至也受到内地和台湾的重视。
金镛一直在关注华夏的改革开放,和很多香港人一样,金镛对这项政策能否长久执行心存疑虑,却没有想到,杜奇作为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比他还要足。
这种事情除了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