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打败吴国的策划方案,共九条,第四条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其实就是向吴王使美人计。
越王勾践于是“使相者国中,得苎(音“住”)萝山鬻(音“玉”,卖)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音“古”,美好),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就是说,勾践依计《兴越灭吴九术》,到处搜罗美女,终于在诸暨的苎萝山,找到了两个卖柴火的柴火妞,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
可是有学者不干,非要说西施不是柴火妞,而是浣纱女。“鬻薪之女”是指她的父母是卖柴火的。
是不是很矫情?难道说洗衣服的比卖柴火的更高贵吗?
想来都觉得可笑,可能是在文人眼里,女子浣纱更有意境,卖柴似乎有点粗俗。如果浣纱女突然变成柴火妞,就编不出什么“沉鱼”的故事,只能把王昭君的“落雁”拿来用了。这样一来,王昭君又没事干了。呵呵,所以西施肯定要洗衣服!
所以,西施一定得去浣纱。呵呵。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不管是谁,都要去河边洗衣服的。
这就叫“集体无意识”行为,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把包装、炒作的目标定位于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