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是价钱没有放开,属于完全的计划经济,没有商业利益,就没有人主动挖掘其价值。而滨城本地人又素有“棒面肚子,料子裤子”之称,老百姓根本舍不得在吃上“奢侈”,所以鲍鱼肉尽管只卖两毛钱一斤,在水产商店完全属于难销的货,基本无人问津。
二来当时物资流通性太差,后期加工也跟不上,以至于这种玩意一直只限于本地消耗,不是海滨城市难以觅其踪迹,在全国范围便很难获得恒久、持续的价值认知。
三来渔业生产因为“运动”也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当时在辽东半岛沿岸的任何一个海湾,只要憋一口气扎进半个多人深的水里,多少就可以找到些鲍鱼,它并不像后来那样一百倍地稀有和珍贵。
因此,这个年代的海滨渔民几乎人人可以轻易吃到鲍鱼,在本地老百姓的眼里,鲍鱼甚至还没有海螺珍贵。“海碰子”们更是可以随意把鲍肉剜出来,放在火堆上烤得滋啦啦冒油汤,然后就胡乱地嚼着,稀里糊涂地咽下肚去,那完全是单纯地用以果腹,毫无珍惜之意。
要说滨城的老百姓们对鲍鱼公认的认知,并没有什么华丽的形容词,最高的评价莫过于“鲍鱼不塞牙”。
可他们却不知道,这已经是一种最朴实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