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闹洋庄”的场面。
仅据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但京城的玉器次次荣获金银大奖。
哪怕解放初期,当时百业凋零,全市仅存寥寥几家玉器作坊。
但只要能使其恢复正常生产,一年就可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可养活全市百姓一个月。
而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北玉”、“京作”、“精作”的美名誉满中外,京产玉器已经获得海外艺术鉴赏家的认可,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
要按理说,既然京城玉器的审美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知,得到了普遍认可,应该是不会陷入销售困境的呀,反倒应该是创汇主力才对啊?
嗨,这不就得归结到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了嘛!
想想看,死板的政策连普通的行业都发展不好,连普通工人的积极性都很难激发。
就更别说这种一直以“师徒相传”的方法承袭,且需要灵性、悟性、恒心、精心才能学好、干好的行业了。
建国后,玉作行业里,有几个问题是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
首先就是好手太少,且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