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众多大宋朝的女士们,俗话说得好,“女怕嫁错郎”嘛,既然做官的吃香,于是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于是这才出现了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的风俗。
宋人把“择婿”说成“捉婿”,又戏称为“脔婿”,“脔”乃肉块,可谓比喻形象,又颇带讽刺意味。
要知道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拿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来说,科举出身的人就占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可以说,宋代士人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艰苦努力之后,一旦科举登第,得到的将会是精神 、物质两方面的超值回报。
虽然前一个标准是主要的,但是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出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走进另一个家庭,也不仅仅是个人角色从女儿到妻子的转变,她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担当联系两个家族的纽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