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官,四十担米,捐一个京官二十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二十担捐个京官,用老陈米凑四十担就可以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搂,搂可不只那四十担米,你搂一个知府,捐一个知府就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后来捐的钱入国库的就越来越少,地方分流,但是捐的官很多,越捐越滥,所以就饮鸩止渴,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
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就还是要捐,这是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
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
清朝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最小的年龄是十五六岁,最大的年龄是103岁,就是参加会试考试,那考中进士的,最小的年龄是24岁。
于敏中后来当了大学士,这是聪明绝了句话,他原话是这样子,他说,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之滥,捐纳滥造成吏治坏,吏治坏,它叫盗贼蜂起,就是民变四起。
想想看,你这个县官,你贪得太厉害了,你就官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