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那时捐官的花样还特别多,像是——
一,捐官就是做官。
二,捐复。
三,捐升,就是升官。
四,捐补。
五,捐级,捐加级。
六,捐衔,不捐官光捐衔。
七,捐监,国子监的监生。
八,捐正,副职捐正印。
九捐减,官犯了罪了,花钱捐了减等,或者减免。
十,捐典,典礼的“典”,祭典的“典”,死了之后捐的封典荣誉,后来就不是官了,特别是有些官犯了罪了,革职了,我捐点钱又复职了,我想升级,花钱,捐了钱以后就能升级。
有些该休职,该退了,捐钱就接着做,甚至后来到一品二品的大员也捐,就滥了。
所以,清朝的捐纳制度,是越来越滥,越来越坏,问题严重,弊端层出不穷。
下面咱们来讲第二个问题,就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首先,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捐纳的本来的意思 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可以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