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立断,大事才奏报朝廷,成为跋扈一方,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的致乱之源,也埋下了建文帝朱允汶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样骨肉相残的奇祸惨变的祸根。
明成祖朱棣打着维护祖制的旗号起兵靖难,反对削藩。一俟靖难功成,削起藩来一点也不手软,总算是解决了藩王拥兵自重、对抗朝廷的问题,但他的着眼点只在褫夺藩王手中的兵权,削减王府护卫数目,最终还是没有敢对朱元璋当年定下来的诸子分封制动刀子,潜在的危机一点也没有减少。有明一代,时常有不甘为臣的藩王宗亲窥测天位,谋逆作乱,不断上演着朱明皇族骨肉相残的悲剧,则更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此外,皇室宗亲封爵太滥,也为大明王朝埋下了衰败覆亡的祸根。朱元璋初封只有王爵,后来又钦定《皇明祖训》完善了宗室封爵制度,规定:皇帝的嫡长子为太子,次嫡子和庶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嫡长孙为世孙,承袭亲王爵位;皇太子和亲王的次嫡子和庶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嫡长孙承袭亲王爵位;次嫡子和庶子也都授予官职,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从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及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亲王和郡王是世袭罔替的爵位,而镇国将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