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兵法策论考试,戚继光就更不在话下了。他不但对历代兵法大家的著作倒背如流,自己还曾创造出了在实战中大放异彩的鸳鸯阵和铁桶阵,京城御鞑靼、江南平叛乱、东南剿倭寇这一连串的辉煌战绩,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他卓尔不群的军事之才,区区兵法策论对他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要持续整整一天的考试,他不到两个时辰就完卷离场——这可不是他轻慢武科考试,而是因为他在黄埔军校做的大明周边军情形势报告及剿倭战术心得受到学员一致好评,受命兼任黄埔军校教务长的兵部左侍郎、明军总参谋长杨博一直在催他尽快整理成文,要刻印作为讲义下发学员。杨博不但是兵部的堂官,是他的上司,还曾任营团军监军,于公于私,戚继光都不能推诿,得赶紧交差了事。
戚继光交卷之后,他的兵法策论经过了张茂和杨博两人的审定,几乎一字未改就立刻被送去刻印,也要作为讲义下发给黄埔军校的学员。
由于厉行“以文统武”制度,武进士跟目下被视为“出朱非正色”的制科进士一样,非但不排名次,没有资格,连绯袍簪花、长街夸官、上殿举行传胪仪式、皇上御赐琼林宴等一应礼仪庆典活动都免了。否则的话,以戚继光的赫赫威名和卓著战功,除了他,只怕也没有人敢当武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