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大爆炸确定了氢和氦元素各自的比例,氢元素大概占整体数目的90%左右(质量上占75%)。
想象一下,整个宇宙当时就是一锅热粥,氢元素处于电离状态,那个时候的宇宙是明亮的。而随着温度下降,宇宙渐渐冷下来,曾经处于电离状态的氢元素变成了中性氢元素,它可以吸收宇宙中的紫外光,从而束缚住这些光子,使其无法自如到达远方。宇宙大爆炸后大概30万年,整个宇宙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然而,在这宇宙的黑暗时期,在引力作用下,宇宙的结构开始逐步形成:氢元素形成了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能非常大,相当于几百个太阳。这些恒星聚变时产生了大量的紫外光子,产生了许多像气泡一样的电离泡。随着电离作用加快,在某个特殊阶段,整个宇宙的星际介质再次变成电离环境,从而结束了宇宙的黑暗时代。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再电离”。虽然天文学家知道其发生于宇宙大爆炸后大约3亿年至10亿年之间,宇宙第一代星系在其中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确定再电离的细致过程以及第一代星系何时形成一直是天体物理前沿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宇宙8亿年,“大雾”开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