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增加工资,从而挽留或者招募足够的工人。
于是,连锁效应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南方不少佃农,受不了高薪的诱惑,选择进厂打工。
这下可苦了南方的那些地主老财,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就算他们不耕地,也不用缴纳一分钱的农耕税,但地主们不一样,官府才不管他们的地,是否闲置在那里,该收的农耕税一分钱都不会少。
为了留住佃农,地主们也是绞尽脑汁,最常见的便是减租减息,从以往的七成地租,减至六成五或者六成,同时对于佃农们收成不好时,拆借的粮食,也进行了相应的利息减免。
区区一个北迁计划,居然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虽然损害了地主与商人们的利益,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就连农耕方面的土地兼并问题,也被顺利化解。
剩下的,似乎只剩下工业用地的问题了。
好在整个大明工业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事情可以提早进行解决。
对此,李鸿飞一出手就是大刀阔斧,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亲自拟定政策,将全国各地,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
作为全国改革的发起人,李鸿飞自然明白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换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