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圈足内斜削。您看我说的对不?”
谢智道:“不错嘛!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元代在我国历史上时间短暂,陶瓷
生产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元代瓷器的存世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么冷门的瓷器你还能知道,看来是没少下功夫。
这么看来,理论上的东西我也没啥教你的了。我这儿有不少瓷片,就在最里边的博古架下,你自己对比着看吧。看完后把真的、假的、各朝各代的、什么胎质、材料等等分分类,回头咱们再聊。”
关山月从博古架下拉出两袋子瓷器碎片,躲在旮旯里开始分类。
刚开始,关山月对着一堆碎片发蒙,毕竟书上的图片和实物还是有差别的,看了几个碎片,不断地对比印证,逐渐有了感觉。
关山月知道鉴别瓷器的真伪主要是胎质、施釉、材料、包浆等方面。古代瓷器的胎质构成,从古自今每个朝代出品的瓷器,胎质都是不同的。
比如他手中的元青花瓷片,胎质也有比较明显的特点:瓷胎体都略厚重,大器烧成底部常有开裂。质感细白精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而且这种火石红,在瓷器的身上的白釉比较薄的地方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