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一门学问,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他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注。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是成为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人,是不可能达到“仁”思想境界的。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后世一些知识分子,作为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