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发展,修建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
纵观大运河兴建的历史,大规模兴建大运河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在隋朝。隋朝兴建的大运河称为“隋朝大运河”,也称为隋唐大运河。
随后的唐朝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疏浚、修整和治理,保证了水道的畅通无阻和漕运的正常运转。大足元年,即,朝廷在洛阳立德坊南隋唐大运河的洛水河道营建新潭码头,“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
有关史料上说,当时洛水河道上“槽船往来,千里不绝”“大船万艘,转漕相过”“航运贸易遍于三江五湖”“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从此,洛阳成了当时隋唐大运河沿线最大的港埠和全国水上交通运输的中心枢纽。各种商品物资通过隋唐大运河可以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上幽燕。不仅如此,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水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达东南亚、南亚、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
帆影蔽日,桅樯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