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说四民,士、农、工、商。士指的是读书人,广义的说,僧侣、道流、巫觋之类的修行者都可以归于士的范畴。古代通经致用叫作博士,泰西讲究专门名家,治学方法虽不相同,都可以叫作士。
人类的职业大抵仍不出四民的范围。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般来说,农人、工人属于体力劳动,士人、商人属于智力劳动。前者是生产者,后者是分配者。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很难身兼数职,这样的社会分工本来有其合理性。
但是士人、商人既是分配者,又是管理者,很容易出现损人肥己,分配不公的事,在社会上占据优势地位。此消彼长,农人、工人就成为被剥削、被侵害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都是这种情状。
三代以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贵族和巫觋,周公制礼作乐,才有儒士的兴起。春秋以下,王室衰落,学术流入民间,加之战国攻伐,社会动荡,民生凋敝,遂有诸子争鸣,都想要移风易俗,为天下开一新局。
儒者称道尧舜,墨家推崇大禹,道家比附黄帝,农家托名神农,前三派都是要独占学术地位,只有农家提倡‘君民并耕’,农家托言神农,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