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的古儒之道乃是出世之道,而自秦焚坑儒之后,出世古儒之道已经差不多失传,只有在遗留下来的经典之中还能依稀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董仲舒的儒家之道虽然也是古儒一脉。但却是入世之法,和夏知节的儒法相左,这就使得夏知节的本命儒道总是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不将其补全的话,其修为也将止步于此。
徐长青在和夏知节品鉴这些字画卷的同时,也有意识的将出世古儒之道的理学道与他听。一开始夏知节并没有在意,他只是认为这不过是徐长青所修的儒道而已。可是在后来,细细品味之后,他才发现这理学儒道显然是对他所修本命儒道的一种补充,每每徐长青对一些古代珍本籍品评的时候他都会听得格外仔细。到了最后他干脆根据自己的疑问,和徐长青相互讨论了起来。
在夏知节讨论古今儒道的同时,徐长青也感觉到自己九流大道之中的儒家仙道也逐渐完善,并且很自然的散发出一股文卷之气,并且在头顶上凝结成了一片诸子百家法相。每尊先贤法相的手中都托着一卷经,经之中很自然的散发出一股股浩然之气。虽然徐长青已经施法尽量封禁住气息。但是他头顶诸子百家法相的文卷之气和浩然之气依然是向外散发了一部分。文卷之气还好,其包罗万象、兼容万法,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