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查看了一下:
“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於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於「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於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係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為意识流是象徵主义文学在领域的体现。但是由於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意识